当前位置:动态

当前观察:读史——2020·新课标Ⅱ赏析

2023-01-18 12:17:19 来源:哔哩哔哩

【2020·新课标Ⅱ】阅读下面这首宋诗,完成下面小题。

读 史     王安石


(相关资料图)

自古功名亦苦辛,行藏终欲付何人。

当时黮闇犹承误,末俗纷纭更乱真。

糟粕所传非粹美,丹青难写是精神。

区区岂尽高贤意,独守千秋纸上尘。

【注】①黮闇:蒙昧,糊涂②糟粕:这里用来指代典籍,也作“糟魄”,《庄子·天道》:“然则君之所读者,古人之糟魄已夫。”

14.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B)

A. 这首诗从大处着眼,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、历史人物而作。

B. 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,建功立业,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。

C. 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,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。

D. 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,表明诗人的观点,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。

【赏析】

这是王安石写的一首哲理诗。理解起来比较困难。如果在注释中加上写作背景,考生解诗做题才容易些。王安石这首《读史》作于公元1085年(元丰八年)。这年三月,神宗赵顼去世后,旧党得势,新法渐废,王安石心中十分痛苦,《读史》就是在这种满怀忧愤的情况下写成的。王安石作为宋朝宰相,大权在握,改革朝政终于失败。生前地位显赫,死后留下什么名声就难以预测了。王安石在读历史书的时候有感而发,于是写了这首诗。

自古功名亦苦辛,行藏终欲付何人——功名指做官。行藏指一生行迹,这里指写在历史书上的内容。首联一开始就从大处着眼,论述古今官员相同的顾虑和困惑。从古到今,能够做到留名青史的官员,在王安石看来,非常的辛苦。宦海沉浮,忙碌一生,死后要记于史册,又是何人来记录、评述呢?首联虽然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、历史人物而作,但是王安石在写到首联时肯定想到了自己将在史书中面临的命运。新法触及了许多既得利益者的权利,一旦自己落败,不知多少污水会泼向王安石。我想王安石内心肯定也是有此顾虑和担心的。

当时黮闇犹承误,末俗纷纭更乱真——颔联承接“行藏”来写。“当时”与“末俗”相对。往往当时会因为一些不明白还会被误会。更何况后世的人口口相传,会错的更离谱,与真相相隔十万八千里。这两句直接陈述真相往往容易被误解。为颈联的议论做了铺垫。

糟粕所传非粹美,丹青难写是精神——颈联上下两句反复陈说:书本上记载的并非全是真实的、美好的;画面最难将人的气质、思想记录下来。在王安石看来,书本上、画面上记录的很可能都是虚假的,不值得相信。

区区岂尽高贤意,独守千秋纸上尘——区区指史书上简短的记载。仅凭史书上一点点记载怎么可能完全理解那些高人贤士的想法呢,只有那些死板的俗儒才会把历史书上的记载当宝贝。言下之意是告诫后世读者,要有批判思想,不要尽信书本。

王安石在写《读史》时,无一句提到自己,但是句句暗指自己的顾虑和担忧。后世果然对王安石变法多有批评,足见王安石有先见之名。

【题目分析】

15.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?对我们有何启示?

宋朝诗歌爱发议论。《读史》这首诗就是一个典型。王安石想到自己也会被历史误解,于是告诉人们史书上的记载与真实发生的事件可能并不一致。告诫后世读者不要像死板的俗儒那样尽信史书,要独立思考。

【参考答案】

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,难以做到绝对客观,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。

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,善于分辨,切忌盲从。

关键词: 既得利益者 大权在握 大处着眼 王安石变法 从古到今 湮没无闻 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 口口相传 言下之意 独立思考 有感而发


逃跑吧少年(骂喷人问题)

2023-01-18

动态来源:哔哩哔哩

温州律师收费多少

2023-01-15

动态来源:法师兄

每日速讯:1月12日固态电池板块涨幅达2%

2023-01-12

动态来源:东方财富Choice数据

教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