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动态

天天日报丨“跟着行家里手探寻上海消费密码”丨开业即火,商业新势力做新场景做厚文化

2023-05-02 07:01:25 来源:文汇

▲蟠龙天地呈现了一个人与自然亲近、人与人交流的古镇新天地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第四届上海“五五购物节”启幕首日,位于青浦区的蟠龙天地揭开神秘面纱,也是今年“五一”假期全市唯一新开业的大型商业体。

尽管开业一大早下起了雨,但挡不住一大批前往“尝鲜”的市民游客。后台数据显示,小长假前3天这里日均“20万+”客流涌入。消费者永远对新的场景充满好奇,迫不及待来看一看,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商业新势力长什么样?这个重塑底蕴的江南古镇与其他古镇有什么不同?它又如何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?

大公园里建商业体,创造“城市生活方式新场景”

从轨道交通17号线蟠龙路站2号口出来,游客都会四下张望,因为此时的视线里并不见古镇风情。人们需要先经过一大片绿地,接着转入小路,才能找到蟠龙天地入口。“绿化面积达23万平方米,商业面积只有5.3万平方米。”瑞安新天地商业总监陈纯用“建在公园里的新天地”来形容这个项目,对于开发商来说,这本就是一个新的课题。

“五一”假期,蟠龙天地里人推着人走,等着乘坐摇橹船的游客排起长队。沿水岸处,白灰粉墙、深栗褐色木制立面修旧如旧,铺满小青瓦的屋顶微微倾斜,整体简洁雅致。因为这里按照古制还原重建,石板小巷最窄处不到两米,石桥也较为狭窄,因此,人多时就显得拥挤。开业前,运营方就与当地公安、交通部门一起做了多个应急预案,一旦瞬时客流超过一定人数,还会采取限流措施。

从风格看,蟠龙天地和上海过往的商业体截然不同,与周庄、朱家角等江南古镇也难比较,似在新旧融合间寻找平衡点。开发商瑞安曾经操盘过新天地、虹桥天地、瑞虹天地等商业地标,但陈纯说,有些经验只能借鉴,无法照搬,“新的商业载体必须要顺着城市发展的脉络往前走”。

以街区式商业作为审视维度,这里的确能找到不少新天地的开发手法。在风貌保存方面,蟠龙天地的屋面有70%使用回收的青瓦,脚下的路面也是旧石材,一些有典故的民宅里,木制立柱一根都不能动,以至于哈根达斯的门店柜台与立柱融为一体,一些民宅太小,以至于首入古镇的蓝瓶咖啡被街道一分为二。所有的一切,都以复原历史风貌为先。

“但它与新天地的开发理念又很不一样。”陈纯说,一方面,从地理位置看,新天地位于城市核心区域,而蟠龙天地离开市中心约有25公里。另一方面,从消费的演进来看,根据“都市人生活方式需求”调查显示,现代年轻人更希望把工作与生活分开,更注重户外运动、轻旅行、治愈式生活方式。因此,蟠龙天地最终被定义成“微度假”,把江南水乡代表的自然、国际化消费代表的城市以及在地文化串联起来,希望创造“城市生活方式新场景”。

蟠龙天地还打破了一些定向思维。“我们没有采用商场的操盘手法,甚至没有规划明确的动线。”陈纯说,他们只是沿着原有“十”字街巷格局,较为粗略地划分区域,精细标注每座历史保护建筑,剩下的都交给消费者自由探索。

“重写”一遍在地文化,为商业发展注入灵魂

在陈纯的办公室桌边,有一本已经翻旧了的《蟠龙新志》。记者很好奇地拿过来翻看,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是2020年4月,出品方是瑞安。为一个商业空间出一本地方志,也算开了先河。

“现在你看到的蟠龙古镇‘九龙一凤’10座桥,都有史可查证。”陈纯说,她从2017年项目启动时就已加入团队。前期开发时,瑞安邀请来30多位专家学者出谋划策,包括人类学家、历史学家、历史保护建筑学者、城市规划设计者、博物馆长等,唯独没有商业领域的专家,“做商业我们是专业的,但我们想为商业注入在地文化的灵魂。”

这不是一道容易解答的命题。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,古建筑的整体风貌已然不存,当时的蟠龙镇成了一个“城中村”,意味着在地文化需要“重写一遍”。

江南的底色是水,蟠龙镇亦是如此。南宋时期,蟠龙镇位于蟠龙浦支流的左岸,细密的水道向北流入吴淞江。但接手项目的时候,蟠龙地块“城中村”项目刚启动改造。陈纯陪着一众专家站在村里的小土坡上,看到的是成片的违建,本就细密的河道堵塞,垃圾成堆。专家震惊了:“哪有半点水系的影子?”

第一步就难倒了所有人。“没有流动的水,等于抽走了江南的魂。”陈纯说,在蟠龙天地建设初期,他们走访了很多曾居住在当地的老人,根据历史资料重新梳理水系,花重金治理河道,先走通“水脉”。陈纯说,今年这里还找到了二级保护动物黑水鸡,“拖家带口”都搬了回来。

然后是桥。在蟠龙天地,你可以看到“九龙一凤”10座桥。但参与规划的陈纯告诉记者,当时能“救”下来的只有两座桥,一座是始建于元代的香花桥,还有一座是建于嘉庆年间的凤来桥,其他都是项目开发时重建的。如今站在香花桥上,能看到只剩半边的狮子头石柱,建筑师保留了它原来的样子,在修葺时,他们还发现桥底有石刻的八卦图形、记录历史的碑刻。

水系石桥以及修旧如旧的房屋还原了古镇风貌。记者在前期蹲点探访时,遇到了93岁的老人朱永福,他说自己以前就住在北街,对香花桥、程家祠堂、蟠龙庵、粮仓都很熟悉,“现在比之前更好看了”。西町村屋把一家门店搬了进来,因为其中一位创始人以前也住在这里,说“这里沿街的风景,有小时候的记忆”。

在地文化的挖掘为蟠龙天地找到了深度的情感链接,商业则是最后考虑的部分。4月29日开业后,记者在蟠龙天地仍能看到一些留白的空铺。陈纯解释说,因为这里不想引入古镇千篇一律的“特产店”。相反,商场愿意花心思把有青浦记忆的在地美食请进来。在十字街口,记者踏进了一家名叫“年之糕”的店铺,店主说他们是开在召稼楼旁的一家夫妻老婆店,不愁生意,原本也没有拓店计划,“蟠龙天地开发时,经营人员几次找到我们,还提供设计方案,最后促使我们下决心闯一闯。”

历史根系向下,文化消费向上

观察一座商业体的创新度有很多指标,首店经济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。据了解,有近20家上海首店、超过60家区域首店聚拢在蟠龙天地。从记者走访的情况来看,以生活方式为主的首店模式,替代了传统以餐饮、零售品牌为主的首店格局。立足于市郊过万平方米的户外活动空间,夏山营地教育、骑乐马术、城市风格露营体验专家Camp.33、MOREPRK首个陆冲主题滑板公园、室外棒球场TOP BALLPARK等户外品牌都能找到一方得以施展的空间。

但光靠这些,显然还不足够支撑一个大型商业体的运营。在蟠龙天地,记者还注意到不少文化消费属性,将知名艺术馆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是一条路。余德耀美术馆在早期谈合作的时候,就已经把规划结合到场景中,最终呈现出环绕于竹林中、重组江南传统建筑的样态。馆长余至柔对这种“破壁”抱有期待,“我们的期许是以‘人’为核心打开多维平台,为公众展现、记录、保存人类历史长河中广袤的精神世界。”

“五一”假期,余德耀美术馆、“燃冉”青年艺术家孵化计划以及蟠龙天地就策划合作了首届“Art in Green艺游自然”公共艺术季,15件艺术作品分布在古镇各处,包括馆藏作品《上海树》,向京、瞿广慈共同合作的雕塑“刘静和康晓亮”,陆平原的“融化的太阳逗”等。历史建筑雪竹轩内也将举办“邻居”(Next Door)余德耀基金会藏品群展,讲述文化新事。

而更多的文化消费体验活动则靠“另一条腿走路”。记者在广场前的电子屏上看到,“五一”期间,这里举办首届户外生活节、“农夫有花头”市集、《月见蟠龙》光影秀、《蟠龙吉日》非遗主题展、宋风雅集、汉服巡游等一系列活动,大都是顺着蟠龙镇历史根系而进行的文化演绎,而且还区分白天与夜晚。艺术家王智一负责的是每晚的《月见蟠龙》光影秀,首次将蟠龙新十景的元素,在烟雨廊桥的传统建筑体上进行丰富的光影演绎。

在陈纯看来,现代商业运营,在地文化是根系,但还要为其注入更多内容“养料”,使其向上成长结果,形成独有的消费心智。当然,这十分考验后续的运营能力。

也许,商业新生的关键,并不在如何打造一个江南古镇,而在于如何讲好新场景里的新故事,做厚新场景里的新文化。

作者:徐晶卉

摄影:袁婧

编辑:施薇

*文汇独家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关键词:


忝据皋比

2023-05-01

动态来源:互联网

乘风而上,大湾区发展再提速-最新快讯

2023-05-01

动态来源:人民日报海外版

教育